押注增程、再尋出路,智己必須繼續“試錯”
2024-06-14 10:16 智己 新能源車

2押注增程、再尋出路,智己必須繼續“試錯”

來源:連線出行(ID:lianxianchuxing) 作者:熊逾格

屢次陷入輿論風波的智己,正將增程賽道視作能夠“證明”自己的新路。

近日,據36氪AUTO報道,智己將在2025年一季度發布一款對標理想L7的增程式SUV車型。知情人士透露稱,這款車型作為智己的首款增程汽車項目,早在2023年下半年便已經立項,期望用SUV定位打開市場。

在推出L6及L7、LS7的中期改款車型后,智己將精力轉向增程項目。作為亮點,這款智己增程產品改造自上汽集團內部代號E1的平臺架構,該平臺機構能夠容納更大的電池包及串聯架構。

2024年國家信息中心學術年會上發布報告預測,中短期內,純電汽車的里程焦慮難以解決,新能源車滲透率在2028年后提升幅度將大幅放緩,插混與增程路線成為增長更快的市場。

2023年下半年,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曾在采訪中表達對增程技術的肯定,他表示,智己汽車認為增程產品在未來3-5年甚至5-8年的時間里都有市場潛力。

去年,LS6發布2個月后,智己在年底首次獲得月銷量破萬的成績,但進入2024年,整體銷量不斷下滑,對標小米的新車L6也遇到營銷事故,難以突圍。當下卷向紅海的增程賽道,會成為智己的新故事嗎?

智己押注增程,勝算幾何?

面對2024年,從近期增程賽道新能源車市場表現來看,智己的選擇不難理解。

據中汽協數據,增程式車型在近三年來都維持著不俗的增長速度,在2021年-2023年,增程式車型增長率分別為206%、116%及173%。2023年,增程式電動車銷量為62.7萬輛,市場份額達到2.9%。

相比之下,雖然純電及插電混動車型在2023年市場份額分別為22.8%及8%,但增速遠遠不及增程式電動車。其中,新能源車型中的主力——純電車型已經連續三年增速放緩,2021年-2023年增長率分別為157.4%、67.5%及24.4%。而插電混動車型在2023年增速也只有66%。

汽車流通行業分析師桑之末指出,比亞迪、特斯拉等頭部企業在純電車型銷量中的份額也在降低,這表明純電車型的競爭趨向內部機構化,市場份額趨于穩定。此時,增程式電動車在中大型SUV細分市場的成本、售價優勢得到體現,在2024年的增速、市場占有率仍會大幅提升。

此外,對于車企而言,增程技術具有相當明顯的成本優勢。相比插電混動中的串并聯混動技術,增程技術物理結構更為簡單,動力分配設計更為清晰;相比純電動車型,增程電動車大部分設計通用,但能省下部分昂貴的電池包。

市場歡迎增程車的判斷,也正成為更多車企的共識。當下,增程式市場競爭激烈,同樣有卷向紅海之勢。明年一季度,增程賽道無疑將迎來更多車型。

押注增程賽道,智己是希望通過學習理想打開新路,但是這個決定已經不算早。

據公開數據,當前入局新能源賽道,仍堅持純電路線并擁有一定市場份額的車企僅有特斯拉、小鵬、極氪、蔚來以及小米。而小鵬汽車、極氪都曾傳出研發增程車型的消息,小米近期也在招聘增程式汽車人才。

增程賽道蛋糕仍然有限,面對眾多競爭對手,智己勝算幾何?從消息透露對標理想L7的增程車型來看,智己或將面對很大壓力。

2023年,增程車賽道市占率翻倍,其中中大型SUV車型增長主力為理想L7/L8、理想L9及問界M7,中型轎車、SUV車型增長則來自后續入局的零跑、長安深藍等。從消費端來看,增程式電動車的“高光時刻”基本來自理想L系列大賣,以及問界新M7的火爆。

據中汽協數據,2023年的增程車銷量中,30萬-40萬的價格段市場占比為51.6%,該價格段近三年來市場占比均超50%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,15萬~20萬價格段市場占比從2022年的9%躍升至23.6%,超過了20萬~30萬價格段,后者市場占比由24.2%滑落至7.8%。

不難看出,與純電車在20萬元上下價格區間的瘋狂內卷不同,去年增程車市場玩家更趨向兩極。從時間和經驗上,賽力斯、理想的增程技術都存在一定領先優勢,很難短時間超越,后續的入局者并未選擇正面對抗,而是從中低端車型入手。

以理想L7為對標對象的智己增程式新車,將直面理想、問界兩大品牌競爭,必須要做到三點:

第一,努力壓縮增程產品的成本及利潤空間,為消費者提供更高的性價比,將戰場拉向更低的價格段;

第二,利用母公司上汽集團的技術積累,在成熟的增程式技術基礎上打出差異化;

第三,在營銷宣傳上打出獨特亮點,提升智己在增程車市場的品牌形象及存在感。

要做到這三點并不容易,但智己急需加快腳本,靠增程車救場。

虧本賣車、拼性價比,為何智己還是難突圍?

作為造車新勢力的后入局者,由上汽集團、阿里巴巴、張江高科聯合打造的智己汽車不乏聲勢,至今一共推出四款車型,分別為智己L7、智己LS7、智己LS6和智己L6。但發布產品2年多,智己仍在競爭中仍顯得左右支絀,難以突圍,尤其體現在市場數據之上。

2022年,智己汽車旗下智己L7在4月上市,隨后半年左右時間內總銷量僅5000輛。

2023年,12月智己銷售新車10412輛,首次月銷量破萬。當年總銷量為38253輛,同比增長665%。其中智己L7總銷量僅1305臺,2月上市的智己LS7總銷量為14065輛,10月上市的智己LS6總銷量為22883輛。

2024年1月-4月,智己汽車累計銷量13001輛。其中智己LS6總銷量為10189輛。

從產品來看,智己實際上并未真正鋪開細分的產品布局,盡管LS7在定位上相較于LS6更趨向高端,但起售價僅比LS6高3萬元。此外,智己也缺乏能夠持續提供銷量的“常青樹”爆款。

智己LS7銷量走勢,圖源太平洋汽車官網

其中,上市后月銷量維持在1000輛以上的智己LS7,在2023年9月LS6發布前腰斬至556輛;上市后銷量猛增的智己LS6,在進入2024年后,由12月的9878輛腰斬至今年1月的4612輛。

由此可見,智己汽車缺乏獨特的品牌壁壘,銷量往往源自新品促銷期間的性價比。當前,智己的產品內耗體現在兩個方面:

第一,頻頻降價傷害品牌形象。智己汽車的降價手段相當頻繁,例如,從預售到促銷,智己LS6的起售價在數個月內,從23萬元到22.99萬元,再到開售限時優惠后的21.49萬元。去年12月,智己再次推出限時優惠,將LS6、LS7起售價分別降至21.79萬元和24.98萬元。盡管首款車型智己L7便瞄準30萬以上高端市場,但智己的降價動作使其愈發脫離原本中高端的定位,滑向內卷激烈的“性價比”。

第二,產品定位過于接近。從智己LS7銷量下滑的時間點來看,不少消費者都將配置不低于LS7,但價格更便宜的智己LS6作為更好的選擇,除去車型不同,這兩款車型在大部分功能和配置上都處在同一級別。

今年5月13日,智己L6正式上市,一周鎖單超10000輛,并在25日開啟批量交付。從目前的銷售數據來看,智己5月銷量為3417輛,在供應鏈產能充足的情況下,銷量并不算太高。從鎖單量來看,即使勢頭延續,同樣比不過28天鎖單75723輛的小米SU7。

這還是在智己L6虧本賣車的情況下,智己CEO劉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,智己L6的盈利性問題是個很大的挑戰,智己L6現在是虧損賣車??梢钥吹?,智己L6打算走“以價換量”的路子,但在遭遇發布會滑鐵盧后,并沒有成為爆款。

綜合來看,智己綜合實力并不差,在眾多媒體的評測中,智己L6的各項配置都不遜于小米SU7,但是缺乏性價比以外的亮點,不僅盈利空間受到擠壓,在產品遭受質疑的情況下,后續銷量狀況令人擔憂。

劉濤頻繁道歉,但智己不能再“犯錯”

對于智己汽車當前的處境,一款增程式爆款汽車確實是為其重新樹立品牌形象的好機會。2024開年來,智己品牌形象風波不斷,屢受沖擊,迫切需要一段時間耐心沉淀產品。

年初,智己LS6收到大量投訴,包括影音系統、雷達、空調失靈,車輛異響,車內系統主頁面出現錯誤等問題。

隨后,針對智己汽車質量問題,劉濤在微博公開致歉稱:“近期部分車輛出現顯示屏信息和倒車提示音缺失的問題,給大家帶來的不便和麻煩,謹代表智己汽車向用戶們深表歉意”。但消費者對于質量問題的擔憂,仍促使智己LS6銷量在1月環比下滑52%。

4月,在智己L6的首次發布會上,劉濤頻頻提及小米SU7,希望借助后者流量打開市場,甚至直接公開在會上對比兩款車型參數,不料卻標錯小米SU7關鍵參數,引發公關危機。

后續,在小米的要求下,智己汽車通過CEO微博、官方微博等進行3次致歉。此外,劉濤在發布會結尾講的員工故事也受到吐槽,引發網友嘲諷“歌頌苦難”。雖然在熱搜上刷滿“存在感”,但很難稱得上是好印象。

智己官方致歉函,圖源智己汽車官方微博

5月,智己L6的第二次發布會不僅未提及小米,劉濤也變低調了,只在價格公布時出場。不難看出,智己已經吃到營銷事故的教訓。

成立至今,智己汽車很難稱得上“出圈”。如果說小米對標保時捷、特斯拉,稱得上品牌情懷,那么對標小米SU7的智己不免讓消費者有些缺乏想象空間。從成立時的高端定位出發,智己的品牌形象正在不斷下行。

從智己L6來看,盡管各項配置都不弱于同價格段產品,卻有些缺乏亮點、辨識度。

例如,在高端新能源車代表性的智能化上,智己L6的各項功能缺乏“新東西”,雖然配備OrinX高算力芯片、超遠距高精度激光雷達,但城市NOA目前仍只限于上海,落后于不少新勢力。

2024年,新能源車企進入淘汰賽成為行業共識,在行業不斷的價格戰升級中,車企們紛紛下場內卷,代表性價比的小米,以及蔚來子品牌樂道,小鵬子品牌MONA等,這些都會促使智己產品的“性價比”進一步降低。

當前,智己的品牌形象、售后服務、產品質量均受到一定質疑,已經沒有多少“試錯”的空間。從產品本身、營銷定位出發,重新“修煉內功”,將是智己在今年的重中之重。